辛卯科考:史上最貴「高考」舞弊案

第2章

這位馬逸姿,在鄉試中擔任提調官,負責封錄、送卷,的確是科考相關官員。


但問題是,馬逸姿的家人宣三兒,說什麼也不肯承認自己收過這個錢。


大筆錢款去向不明,怎麼辦?


隻能明堂會審。


張欽差、噶禮、張伯行,三人一同升堂審案。


受審的人有兩個,分別是前巡撫和現任布政使家負責收錢的兩個下人,老李和宣三兒。


可是,倆人當堂對質,互說對方撒謊、假話精,爭執不下。


說時遲那時快,噶禮當即拍案而起:來人,給老李上刑!


張欽差懵了:為啥倆人口供對不上,隻對一個人動刑?


他正奇怪呢,張伯行已經跳起來了:噶禮!你是不是要當堂殺人滅口呀?!


噶禮一個武人,哪是好欺負的?差點對張伯行大打出手。


還好張欽差及時反應過來,趕快叫差役把兩位大人拉開,這才勉強沒出事。


事已至此,他隻能吩咐暫時退堂,擇日再審。


下了大堂,張欽差越發覺得棘手:老張一直堅持徹查此案,可以判定他並未參與其中;噶禮先是派人抓捕考生、後有當堂滅口人證之嫌,顯然,他在此事當中並不幹淨。


可張欽差手中沒有實證,估計難以徹底扳倒噶禮,若因此事得罪了噶禮,恐怕將來要報復到自己兒子身上。所以,他不敢據實上報。


然而,讓他向皇帝隱瞞噶禮的嫌疑,他也不敢。因為還有個鐵面無私的老張呢。

Advertisement


就算他這個欽差想隱瞞,也難保老張能跟他統一口徑。到時被皇上發現,豈不又是一條欺君大罪?


思來想去,張欽差隻好先去找老張商量,想看能不能勸服他,同意審到副主考官趙晉這層為止,別再對噶禮緊咬不放了。


此前,老張一直都很敬重張欽差的為人,可他萬沒想到,欽差大人主動上門,竟是來勸他大事化小的!


老張是死也不同意。一氣之下,他直接就給皇帝上了道奏疏:兩江總督噶禮,疑似受賄五十萬兩白銀,應革職查辦!


噶禮此人,雖然是旗人武將出身,但也不傻。


他知道,自己縱然能壓得住欽差,也斷斷壓不住老張。


尤其之前在公堂上這麼一鬧,老張必定要寫奏疏往死裡參他。


這怎麼辦?


很簡單,你參我是吧?我也參你!


噶禮也立刻上了道奏疏,裡面列了「張伯行七條大罪」。


那奏疏寫得是字字泣血,聲淚俱下,但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:張伯行誹謗我,他惡人先告狀!他有謀反之心!皇上您管不管?!


「誹謗」倒還好理解,噶禮無非是想說,此次科場舞弊與他無關。


但這「謀反」之罪,又是從何說起呢?


原來,噶禮在奏疏中寫道:張伯行轄區內有人刻印禁書《南山集》,張伯行對此知情不報,有袒護之嫌,而且他跟此書序言的作者方苞交好,實在居心叵測。


《南山集》是本什麼書?簡單講,它主要記載了明末清初的一些歷史史實。


清廷認為,這本書是在頌揚反清復明,於是在康熙五十年將其列為禁書。


此案前後牽扯了七百餘人,光是判了死刑的就有三百多個,是康熙朝兩大「文字獄」之一。雖說最後大多數都被康熙赦免了,但此案在當時影響極大。


張伯行是漢人,噶禮是滿洲旗人,他以此為由攻擊張伯行,實在太過順理成章。


噶禮心中十分自信:隻要給張伯行扣上更大的罪名,我就能安全過關!


那康熙這邊是怎麼想的呢?


看完倆人的折子,康熙氣不打一處來:朕命欽差大臣前往江寧,是要查明科場舞弊案情,還考生一個公道!現在倒好,欽差大臣的折子還沒到,你們兩個倒是先互相咬起來了?簡直豈有此理!看來,不把你們倆弄走,案子是查不清了!


於是,康熙下令:噶禮、張伯行,統統解職!


緊接著,曹寅的密報就遞了進來。


這封密奏,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:


第一,噶禮跟舞弊案大概率有牽扯,但是沒有實證;


第二,張伯行沒有證據,卻強踩噶禮,可能是想公報私仇;


第三,張鵬翮被夾在中間,不敢得罪人,遲遲不敢定案。


可以說,剛好印證了康熙之前的判斷。


為了把案子查清,康熙還多想了一步:隻是弄走噶禮和張伯行可能還不夠,還得加派個人幫張鵬翮一把才是。


思來想去,他選中了一個人,漕運總督赫壽。


可誰都沒想到,赫壽剛到江寧,立刻就出了件大事:關鍵人證竟然上吊自盡了!


赫壽,看名字就知道是滿人,他出身滿洲正黃旗,比噶禮還尊貴。


由於辛卯科考案涉及了滿漢之爭,康熙選他前往,很可能是為了平衡滿漢關系。


誰成想,赫壽到了江寧之後,關鍵人證竟然上吊自盡了。


據查,上吊的泾縣知縣陳天立,是此次舞弊案裡的「中間商」「皮條客」,賄銀去向何方,他心中最清楚,隻不過之前一直沒有查到他頭上。


他這一死,這條線索就算是徹底斷了。


赫壽、張鵬翮前去調查,想看看陳天立自盡是否受人威脅;他的家人說,陳天立隻是因為生了大病,所以上吊自盡,沒有人威脅。


赫壽和張鵬翮一琢磨,沒敢把這樁糊塗案子上奏皇帝。


然而,皇上還是知道了。消息來源,仍然是曹寅的密奏。


康熙得知後再度震怒,但這次,他沒有明旨下令調查此事,而是密令現任安徽巡撫梁世勳,秘密調查。


這位梁世勳也是個老狐狸。此案橫跨江蘇安徽,之前審案時,他理論上也應該到場。但梁世勳不想卷進是非當中,便稱病不去,明哲保身。


可這次是皇上密旨欽點,他哪敢再稱病?隻能硬著頭皮上。


梁世勳絞盡腦汁查了好幾天,卻是處處碰壁,毫無進展。


最終他隻能密折回稟皇帝:此地從上到下,從領導幹部到監獄牢頭,全都是噶禮的人。微臣實在是插不進去手,無法替陛下查明真相,請陛下恕微臣無能!


梁世勳這個回復聰明極了,雖然隻是陳述了一下事實,沒有給出確鑿的結論,但話裡話外也算是給了皇上一個交代。


噶禮在此次科考中受賄,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,但卻始終沒有人能找到實證。


此案已鬧了半年,整個江南輿論洶湧,民怨鼎沸。


若再不給考生、給老百姓一個交代,隻怕事態還要擴大。


無奈之下,張鵬翮隻能強行結案:考生吳泌,處絞刑;考生程光奎、副主考官趙晉、山陽縣知縣方名、安徽布政使馬逸姿等人,充軍流放;主考左必蕃革職,噶禮官降一級,張伯行革職。


這結果一出來,老百姓立刻就炸鍋了:不是確認吳泌、程光奎行賄了嗎?為什麼隻有一人判了死刑?程光奎為什麼不殺?受賄官員為什麼不殺?


與此同時,遠在京城的皇帝,對結果也不滿意。


康熙認為,噶禮與張伯行皆有互相傾軋之舉,判處不該一輕一重。更何況,雖然證據不足,但噶禮明顯不幹淨,僅是官降一級,罰得太輕!


然而,此事已鬧了許久,康熙心中也有猶豫:是否要就此了結?是否有必要重審?


值此躊躇之際,曹寅的密報又到了。


這次曹寅的密報很簡單,八個字:結案不妥,難以服眾。


康熙當即心中了然:既然如此,那就沒什麼可說的了,重審!


這次,他另換了兩位主審官:戶部尚書穆和倫、工部尚書張廷樞,又是一滿一漢。


可以說,這兩位大人在重審之前,也算是做了點功課。


他們聽說,皇上之所以堅持重審,是因為原判處結果不能服眾,無法安撫百姓。


那老百姓們的訴求是什麼呢?


他們一打聽,明白了,就是要殺貪官解恨!


於是,這二位也沒去找什麼新證據,隻是將所有證人、罪犯重新審問了一遍,隨即宣布結案:行賄考生吳泌、程光奎,絞刑。副主考官趙晉、山陽縣知縣方名、容知縣的知縣王曰俞確認受賄,斬立決。噶禮、張伯行,維持原判。


這回,老百姓們總算滿意了,民情得以安撫。


但康熙還是不滿意。


他甚至直接在噶禮、張伯行的判處上,批了四個大字:「是非顛倒!」


事已至此,康熙也不想藏著掖著,直接決定:四審!


這次他甚至沒有選派欽差大臣,而是組建了一個強大的審案班子:由「九卿、詹事、科道」會同審案。


且在案子開審之前,康熙特意拉了個「碰頭會」,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態度:「伯行居官清廉,噶禮操守朕不能信。」


皇上都把話說得這麼明白了,底下人還不知道該怎麼做嗎?


他們當然知道。


可大伙兒一商量,覺得不行:噶禮畢竟是皇上面前的紅人,他額娘還是皇上的奶娘。這樣的人,說不定哪天就東山再起了,咱可得罪不起!就算皇上說了要重處他,咱也不能把他的罪名定得過重,至少不能比張伯行重。


於是,四審班子最後是這麼上奏的:「應將噶禮、張伯行俱革職。」


當然,皇上的指示精神他們也領會了,所以在這句話之後,他們還找補了一句:「但地方必得清正之員,方不貽累百姓,張伯行是否革職留任,伏候聖裁。」


這句找補,可謂極有水平。


皇上都明示了,說張伯行清廉,那我們就也說他是清正之員。至於要不要從輕處置,我們怕得罪某些人,不敢直接提。如果萬歲爺您有這個意思,那就請您親自發個話吧!


他們心裡這點小九九,康熙哪能不清楚?


看了這封奏報,康熙也明白了,噶禮勢大,官員們都不敢得罪他,便隻好親自下旨:噶禮革職,張伯行革職留任!


至此, 辛卯科考案終於落下帷幕。


雖然證據不足, 但該懲處的惡人, 總算都受到了懲處。


康熙爺心裡這口氣, 總算是順了。


然而, 噶禮的氣卻不順了。


眼看著張伯行革職留任, 自己卻灰溜溜地被徹底撸了下來, 噶禮是想破了腦袋也想不明白:我一向深得皇上信任,當年徵討葛爾丹,我可是跟著萬歲爺出生入死的!這回明明沒有被拿到實證, 怎麼萬歲爺還會偏幫著外人, 不來維護我呢?


噶禮不甘心,便派人四處調查, 最後, 終於讓他得知了一件極其隱秘的宮闱私事。


原來,康熙一開始看到沒有實證,心中的確有些偏向噶禮。


可就在審案過程當中,康熙曾在宮中偶遇過奶娘,也就是噶禮的親額娘。


康熙想著案子,便隨口問了一句:噶禮最近怎麼樣?有沒有跟一個叫張伯行的人結仇啊?


從這句問話就看得出,皇上更相信張伯行和噶禮可能有私仇, 心中的確偏向噶禮。


可他萬萬沒想到,奶娘不但沒有幫親兒子噶禮說話, 反而講了許多噶禮做過的貪贓枉法之事。


還有人寫對聯:「左丘明兩眼無珠,趙子龍一身是膽。」


「《《」自此, 康熙的判斷徹底轉變, 鐵了心不想讓噶禮繼續做官, 這才有了四審的最終判處。


可是, 連康熙都沒有料到,噶禮的罪惡竟還不止於此。


聽說是因為母親的進言, 自己才失寵於萬歲爺,噶禮心中便恨上了母親。


他竟然拉上自己的親弟弟和侄子,往母親的食物裡投毒!


好在母親及時發現,這才沒被親兒子毒死。


她又氣又傷心, 直接跑進宮裡, 將此事稟報康熙。氣憤之下,她還揭發了噶禮妻子縱容義子在外為非作歹、仗勢欺人。


康熙聽後也是陣陣心驚, 立刻將此案交給刑部徹查。


刑部最終回報:經查,噶禮會同其弟其侄, 毒害親生母親, 情況屬實;噶禮妻子及其義子在外作惡,情況也屬實。


據此,噶禮應處凌遲, 妻子絞刑, 其弟其侄斬首,義子流放。


康熙聽後,忍不住一聲長嘆。


最終,康熙準了其他判決, 但念及與噶禮的舊情,允許噶禮及其妻子在家中自盡,不必當眾受凌遲之苦。 


參考資料:


《清實錄·清聖祖仁皇帝實錄·卷二五一》


《清史稿·列傳六十五·噶禮》


《清史稿·列傳五十二·張伯行》


《嘯亭雜錄·卷六·噶禮母》


《從清廷奏折看清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場案》


本文完